4月28日,由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、香港中文大学大学通识教育部共同主办的“复旦大学——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论坛”在线上举行,我校通识教学部全体教师在线观摩了会议。
近年来,中国大学通识教育蓬勃发展,我校也在这一领域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,如何上好一门通识课是我校通识教学部所有教师最为关切的问题。通过聆听复旦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两所名校多位专家的讲授,老师们获取了大量有关通识教育中的文本解读、教学语言、写作训练等相关议题的宝贵经验,对今后提升通识课教学水平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。
张素英老师表示,她对香港中文大学李行德教授的汇报印象极其深刻,李教授以著名学者刘小枫译本《会饮篇》中的“爱欲”一词为例,着重分析了重点词汇在文本中所起到的系统性作用,创造性地使用了“关键词”阅读法来对经典文本进行解读,为她今后在哲学课堂上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提供了思路和范本。
“在课堂上引入‘句读’的办法可以更好地帮助今天的学生去阅读古代典籍。”通识部新锐教师赵振滔说道,他认为复旦大学陈正宏教授这种非常‘本土’化的做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接近原生文本,避免对经典肤浅化、主观化、过度化的误读,值得在课堂上推广和实践,能够端正学生对待中华传统经典的态度。
在徐佳老师看来,通识教育作为基础教育,其最重要作用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。她认为复旦大学高晞教授所采取的强调阅读原著和考察实习相结合、提升课堂写作与讨论在课程中占比的方式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,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写出具有学术含量的论文,还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,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。
刘婵老师则对复旦大学任军锋教授的发言印象格外深刻,任教授在汇报中强调,经典文本的使用和阅读在通识教育中占据了绝对比重,但是不能把经典文本当成是固态的、老旧的东西,而要关注经典文本对当下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。同时,教师们在授课以及对文本进行翻译时要尽量拣选适合的文本,使其更具有学理的针对性。此外,教师还要不断更新知识和对相关问题的思考,让文本世界与文明经验能够双向激活,在做研究和教学时要更具问题意识与文明自觉。(撰稿 刘婵)